歷史哲學-歷史上的今天

歷史上的今天(5月4日)

日本就《二十一條》發出最後通牒

1915年5月4日,日本政府召開內閣與元老大臣會議,決定對中國提出最後通牒,要求其在48小時內接受《二十一條》協定內容,否則將「採取必要手段」。該通牒僅將第五號條款保留日後協商,其餘項目則須立即無條件接受。

中國政府在壓力下最終妥協,於5月25日由外交總長陸徵祥與日本代表日置益在北京簽署中日條約與換文,內容涵蓋山東權益、南滿及東蒙古擴權、旅順大連租期延長、福建不得借外國勢力等,共13項換文。《二十一條》的簽訂引起全國公憤,直接促成了翌年席捲全國的「五四運動」。

孫中山辭去大元帥職

1918年5月4日,廣州非常國會討論由桂系主導的軍政府改組案,會場遭憲兵武力干預,最終以微弱票數通過。孫中山為表抗議,發表通電辭去中華民國軍政府大元帥職,嚴詞批評軍閥政治與武人爭權之害,指出南北軍閥如「一丘之貉」,「法律與民意均被踐踏」。

此舉象徵護法運動的破裂與孫中山理念的受挫,也標誌著他對軍閥勢力的強烈反感與無奈。

孫中山再次下令北伐

1922年5月4日,孫中山在處理陳炯明叛變後,再度下令北伐,矛頭直指當時的北洋政府總統徐世昌。他批評徐「以國家為孤注,以民眾為犧牲」,並任命李烈鈞為北伐軍總司令,許崇智為總指揮,號召「樹立共和,懲治邪惡,實行民治」。

北伐軍自江西起兵,象徵孫中山重燃統一中國的理想。雖因兵力不足及內部分裂未果,但奠定後來國民革命軍1926年成功北伐的精神基礎。

中共《放手發展抗日力量》指示

1940年5月4日,中共中央發出由毛澤東起草的《放手發展抗日力量,抵抗反共頑固派的進攻》指示,針對國民黨部分勢力對中共的壓制,要求各地擴張根據地、建立武裝力量。

此舉實際上轉為對國民黨防範與內鬥的準備,被批評為「抗戰之名、擴張之實」。也成為國共合作關係破裂的轉折點之一。

中共發佈《土地問題指示》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發佈《關於土地問題的指示》,決定自抗戰期間的「減租減息」政策升級為「沒收地主土地、分配給農民」。

該政策有效動員農村群眾,成為解放戰爭時期中共軍事勝利的社會基礎。然而中共建政後透過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合作化運動將土地再度收歸集體,農民對土地的自主權實際被剝奪。

鐵托逝世

1980年5月4日,南斯拉夫聯邦總統約瑟普・布羅茲・鐵托逝世,享年87歲。他是二戰期間抗擊德軍的游擊隊領袖,也是南斯拉夫的創建者與長期統治者。

鐵托在冷戰中維持國家不結盟政策,成功在東西方之間保持相對獨立。他的逝世也預示南斯拉夫聯邦未來分裂與內戰的隱憂。

《老人與海》獲普利策獎

1953年5月4日,海明威的中篇小說《老人與海》榮獲普利策文學獎。作品描寫古巴老漁夫與大魚搏鬥的故事,寓意堅韌與孤獨的英雄主義。

同日,劇作家威廉・英格的《野餐》獲得戲劇類獎,該劇描寫中西部城市中人們對愛情與自我認同的追求。這一年被認為是美國現代文學與戲劇發展的重要時刻。

奧黛麗・赫本誕辰

1929年5月4日,影壇傳奇女星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出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她憑《羅馬假日》一炮而紅,榮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其優雅氣質、俏麗短髮(俗稱「赫本頭」)風靡全球。

之後主演《戰爭與和平》、《第凡內早餐》等經典影片,不僅演技出眾,也是時尚界的永恆象徵。晚年她致力於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人道工作,至今仍為世界影史最具影響力的女星之一。

猶太復國主義者炸開阿卡監獄

1947年5月4日,猶太游擊組織伊爾貢(Irgun)突襲英國管理下的巴勒斯坦阿卡監獄,炸開圍牆釋放251名囚犯,其中包括猶太與阿拉伯人各半。

這場襲擊象徵猶太地下軍事組織對英國統治的強烈反抗,也為以色列建國前夕的武裝抗爭鋪路。

NASA公佈南極日全食照片

2008年5月4日,美國太空總署(NASA)公佈一張罕見的南極日全食合成照,拍攝自2003年。照片中,月亮與太陽一同掠過冰封山脈,太陽的光環在月影背後閃耀,現場的攝影師也被捕捉入鏡,畫面極具科幻與藝術感。

這幅影像展現極地天文現象的壯麗與科技攝影的突破,廣泛被天文迷與科學教育所引用。

孫中山
奧黛麗赫本
NASA
相關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