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5月9日,袁世凱政府被迫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條」要求,這一事件被譽為「五九國恥」。該要求嚴重侵犯中國主權,引發全國範圍的抗議活動,特別是在學生群體中,掀起了愛國運動的高潮。這場外交屈辱成為後來五四運動的重要導火索,激發了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和反帝情緒。
1914年5月1日,袁世凱正式廢除《臨時約法》,改而頒佈《中華民國約法》,史稱「袁記約法」,共10章68條。新約法取消責任內閣制,將原屬國會與內閣的監督權力收歸總統一人之手,建立「總統集權」體制,為其稱帝奠定政治基礎。此舉象徵民國短暫的憲政實驗進入專制倒退的時期,引發社會與各界知識分子強烈不滿。
1913年4月26日,袁世凱為鞏固統治並籌措軍費,以「辦理善後」之名,派遣趙秉鈞、陸徵祥、周學熙等作為全權代表,未經國會同意,擅自與英、法、德、俄、日五國銀行簽訂《善後借款合同》
1916年3月22日,袁世凱在內外壓力下宣布取消帝制,廢除「洪憲」年號,改政事堂為國務院,任命徐世昌為國務卿,段祺瑞為參謀總長,結束了僅維持83天的帝王夢。
辛亥革命後,袁世凱憑藉權謀與軍事實力,在推翻清朝的同時,也成功讓自己成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並將首都從南京遷往北京。1912年3月10日下午3時,袁世凱在北京石大人胡同前清外務部公署舉行正式就職典禮。
2010年2月7日,烏克蘭總統選舉第二輪投票正式結束,反對派領袖亞努科維奇單方面宣布勝選。然而,現任女總理季莫申科指控選舉過程中存在填塞選票等違規行為,並敦促其支持者捍衛每一張選票的真實性。
2010年1月18日,Google公開表示,由於此前遭受來自中國的重大網絡攻擊,公司曾臨時給其在中國的員工放假,以確保內部系統安全。隨後,這些員工已陸續返回崗位,公司運作恢復正常。
2009年1月2日,丹麥漫畫家威斯塔高(Kurt Westergaar)因其2005年發表的諷刺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畫,再次成為襲擊目標。一名28歲索馬里男子攜帶斧子和刀具,試圖闖入威斯塔高位於丹麥奧胡斯的住宅進行襲擊。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標誌著中華民國的正式成立。孫中山在成立宣言中強調共和體制的重要性,並將1912年定為中華民國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