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6月30日,袁世凱為鞏固軍事獨裁統治,下令裁撤各省「都督」,改設「將軍府」,特設上將軍與將軍制度,上將軍直接聽命大總統指揮軍務與檢閱陸海軍。各省設將軍行署,將軍根據實權分冠「武」「威」等字,如張勳為「定武上將軍」、段祺瑞為「建威上將軍」。此舉強化中央對地方軍事控制,鞏固袁世凱專制體制,為日後稱帝鋪路。
1916年6月29日,袁世凱去世後,北京政府內部矛盾加劇,國內要求恢復共和體制聲浪高漲。在輿論與地方軍閥壓力下,國務總理段祺瑞被迫宣布恢復《臨時約法》,廢止袁世凱時期的「新約法」,並決定於8月1日召集國會復會,標誌著北洋軍閥政府重回有限議會制度。
1236年6月6日,文天祥出生於江西吉安,是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與詩人。他年少即以才華橫溢聞名,殿試中榮登狀元。元軍南下之際,文天祥率義軍抗敵,數度陷入困境卻不屈不撓
1917年5月23日,總統黎元洪因反對對德宣戰,與國務總理段祺瑞爆發府院之爭,最終將段免職。段祺瑞擬借參戰向日本換取援助,黎則主張親美不親日,國政陷入混亂。
1915年5月9日,袁世凱政府被迫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條」要求,這一事件被譽為「五九國恥」。該要求嚴重侵犯中國主權,引發全國範圍的抗議活動,特別是在學生群體中,掀起了愛國運動的高潮。這場外交屈辱成為後來五四運動的重要導火索,激發了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和反帝情緒。
1914年5月1日,袁世凱正式廢除《臨時約法》,改而頒佈《中華民國約法》,史稱「袁記約法」,共10章68條。新約法取消責任內閣制,將原屬國會與內閣的監督權力收歸總統一人之手,建立「總統集權」體制,為其稱帝奠定政治基礎。此舉象徵民國短暫的憲政實驗進入專制倒退的時期,引發社會與各界知識分子強烈不滿。
1913年4月26日,袁世凱為鞏固統治並籌措軍費,以「辦理善後」之名,派遣趙秉鈞、陸徵祥、周學熙等作為全權代表,未經國會同意,擅自與英、法、德、俄、日五國銀行簽訂《善後借款合同》
1916年3月22日,袁世凱在內外壓力下宣布取消帝制,廢除「洪憲」年號,改政事堂為國務院,任命徐世昌為國務卿,段祺瑞為參謀總長,結束了僅維持83天的帝王夢。
辛亥革命後,袁世凱憑藉權謀與軍事實力,在推翻清朝的同時,也成功讓自己成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並將首都從南京遷往北京。1912年3月10日下午3時,袁世凱在北京石大人胡同前清外務部公署舉行正式就職典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