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5月5日,孫中山在廣州宣誓就職「非常大總統」,試圖重建中華民國合法政權,以抗衡北京軍閥政府。在就職宣言中,他強調尊重列強既有條約下的正當權利,並實行「開放門戶」政策,歡迎外資與技術開發中國資源。其主要目標,是促請國際承認廣州政權為「唯一合法政府」,推進全國統一。
1918年5月4日,廣州非常國會討論由桂系主導的軍政府改組案,會場遭憲兵武力干預,最終以微弱票數通過。孫中山為表抗議,發表通電辭去中華民國軍政府大元帥職,嚴詞批評軍閥政治與武人爭權之害,指出南北軍閥如「一丘之貉」,「法律與民意均被踐踏」。
1921年4月7日,廣州召開國會兩院非常會議,222名議員出席,由林森主持。會中決議廢除軍政府,通過《中華民國政府組織大綱》,並推選孫中山為非常大總統。這標誌著護法運動取得階段性成果,也為國民政府後續的統一事業奠定基礎。
1967年4月6日,中國國家主席劉少奇正式遭到「文化大革命」的批鬥,成為當時政治鬥爭的犧牲品。作為曾經的中共第二號人物,劉少奇在1959年接替毛澤東擔任國家主席,並在1961年推動經濟調整政策,試圖挽救因「大躍進」導致的三年大饑荒。然而,隨著1966年文革爆發,毛澤東發動「紅衛兵」與極左勢力,將劉少奇打成「叛徒、內奸、工賊」。
每年4月1日是「愚人節」,又稱「萬愚節」,這一天人們可以開各種玩笑來娛樂和愚弄他人。 關於愚人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其中較廣為接受的一種認為,16世紀法國國王查理九世決定將新年從4月1日改為1月1日
1913年3月25日,孫中山自日本返回上海,與陳其美、居正、戴季陶等革命黨要員齊聚黃興寓所,商討宋教仁遇刺案的對策。孫中山認為暗殺與法律訴訟均不足以撼動袁世凱的地位,唯有快速整合革命力量,先發制人
1940年3月21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正式通過決議,尊稱總理孫中山先生為「國父」,以表彰他對中國革命的卓越貢獻。隨後,國民政府於同年4月1日正式發布全國通令,確立孫中山「國父」的稱號,要求全國上下統一尊稱孫中山為「國父」。
2010年3月11日,台灣法務部長王清峰因堅決主張廢除死刑,引發社會各界強烈反彈。當晚10點左右,她向行政院長吳敦義口頭請辭。3月12日上午,吳敦義正式批准其辭呈,並由政務次長黃世銘代理法務部長一職。
1923 年 3 月 1 日,孫中山在廣州成立 「大元帥府」,取代非常大總統職位,繼續領導國民革命運動。他聯合段祺瑞、張作霖及西南各省都督,共同對抗曹錕與吳佩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