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皈依是佛教修行入門的基礎,是「皈依覺、正、淨自性三寶」,即:覺而不迷(皈依佛) 正而不邪(皈依法) 淨而不染(皈依僧)
餓者髑髏是日本傳說中由戰死者與餓死者之怨念所化的巨大骷髏妖怪,半夜出沒、吞食活人,其經典形象來自歌川國芳的浮世繪《相馬之古內裏》。本文詳解其文獻起源、妖怪學意涵、社會象徵與在現代動漫中的演變。
皿屋敷是日本最著名的怪談之一,講述侍女阿菊因遺失盤子而遭冤死,化為幽靈夜夜從井中數盤子的悲劇故事。本文完整介紹江戶與播州版本的差異、傳說原型、歷史源流與大眾文化改編,揭開盤子背後的冤魂傳說與文化意涵。
端午節源自中國春秋戰國,流傳兩千多年。從韓國江陵端午祭、日本男孩節、新加坡環球龍舟賽到越南驅蟲粽子儀式,深入剖析亞洲各地獨特的端午慶祝方式與背後文化意涵。
大蝦蟆(おおがま)是江戶時代怪談《絵本百物語》與《北越奇談》中登場的巨大蟾蜍妖怪,能吐出紅氣吞食生靈,甚至幻化為岩石欺騙人類。本文完整解說大蝦蟆的故事版本、妖怪學意涵、文化象徵與相關圖像,深入探索日本山林異獸的神秘世界。
端午節該說快樂還是安康?本文從屈原紀念、節令習俗與文化語境三面分析,讓你了解「端午安康」背後的深意與祝福內涵。
在道教信仰文化中,符篆是一項神秘且具靈性的實踐方式,也是許多影視與文學作品中常見的元素。符篆不僅是神秘的象徵,更被視為天神旨意的載體,能用來召神遣將、鎮妖除魔、祈福治病。
端午節將至,農村集市開始熱鬧起來。艾草、糯米、箬竹葉成為搶手貨,準備包粽子、驅邪氣。而其中一樣經常被忽略,卻同樣重要的食物——鹹鴨蛋,也悄悄登上了端午節的主舞台。
禮斗,又稱「拜斗」、「斗法」、「朝真禮斗」,是道教中一項深具意義的宗教儀式。主要目的在於透過禮拜北斗七元星君,祈求消災解厄、增福延壽、轉運護命。此法流傳至今,不僅見於道觀科儀,也廣泛運用於民間信仰與命理改運之中。
雄黃,是一種天然礦物質,屬於中藥藥材,其主要成分為有毒的二硫化砷。 所謂雄黃酒,就是將雄黃研磨成粉後加入白酒或黃酒中製成的飲品。
泰國作為一個佛教立國的國家,全國超過90%的民眾信仰佛教,因此在街頭巷尾,無論是金碧輝煌的寺廟、袈裟飄飄的僧侶,抑或是人們手中的佛牌,都構成了泰國文化的一部分。但同樣是佛教,泰國佛教與中國佛教之間,其實有許多顯著的差異,這些差異不僅體現在宗派上,也反映於日常生活、文化禮儀與精神信仰層面。
在漢語中,「婆娑」是一個充滿詩意的詞彙。它描寫的是一種悠然曼妙、輕盈起舞的姿態,常用來形容飄逸的動作或婀娜多姿的身影。如《詩經·毛傳》即言:「婆娑,舞也。」古人吟詠秋菊時也寫道:「傍籬傍落一婆娑,發在秋天為祥瑞。」那花之姿,如金葉翠綠,傲然婆娑於風中。
關聖帝君,又稱協天大帝、文衡聖帝、關帝爺、帝君爺、關公、恩主公、恩主等,在佛教中被尊為「伽藍菩薩」,作為護法神之一。關聖帝君的信仰跨越多個領域,涵蓋文昌神、武神、財神等身份,成為讀書人、軍警、商人,甚至幫會的重要主神。在臺灣,部分信仰團體更進一步將關聖帝君昇格為
藏傳佛教擁有豐富的信仰體系,各教派(如寧瑪派、噶舉派、薩迦派、格魯派)崇奉的神祇和祖師各不相同。根據密宗的理論,佛有真實身與變化身之分,使得藏傳佛教的造像系統更加龐大且複雜。
道家是一種哲學思想流派,起源於春秋末年,由老子、莊子等人創立,其思想影響深遠,成為先秦諸子百家之一。而道教則是一個宗教,形成於東漢末年,由張陵創立五斗米教(天師道),並逐步發展成為中國本土宗教。
御白樣(おしら様)是源自日本東北地區的民間信仰神祇,象徵養蠶神、馬神與農業守護神。本文詳述其愛情悲劇的起源故事、神像製作儀式、祭祀文化與禁忌傳說,深入探討御白樣在當地信仰與生活中的文化意涵。
裂口女(日語:口裂け女)是日本著名的都市傳說妖怪。她通常被描述為一位擁有黑色長髮、皮膚蒼白的女子,嘴角被撕裂至耳際。裂口女經常用口罩、扇子或手帕遮掩自己的臉部,隨身攜帶利器,如小刀、剪刀、大鐮刀或開山刀。
葛葉(くずのは),亦稱為葛之葉狐(くずのはぎつね)、信太妻(しのだづま),是日本民間傳說中著名的幻化人形的女狐。她的故事流傳已久,並在人形浄瑠璃《蘆屋道滿大內鑑》及同名的歌舞伎中被廣泛演繹。
1917年7月1日凌晨,軍閥張勳率「辮子軍」擁立12歲的溥儀在北京復辟稱帝,結束五年共和,恢復清朝國號與舊制。溥儀隨即發布即位詔書,封官賜爵,懸掛龍旗。
1914年6月30日,袁世凱為鞏固軍事獨裁統治,下令裁撤各省「都督」,改設「將軍府」,特設上將軍與將軍制度,上將軍直接聽命大總統指揮軍務與檢閱陸海軍。各省設將軍行署,將軍根據實權分冠「武」「威」等字,如張勳為「定武上將軍」、段祺瑞為「建威上將軍」。此舉強化中央對地方軍事控制,鞏固袁世凱專制體制,為日後稱帝鋪路。
1916年6月29日,袁世凱去世後,北京政府內部矛盾加劇,國內要求恢復共和體制聲浪高漲。在輿論與地方軍閥壓力下,國務總理段祺瑞被迫宣布恢復《臨時約法》,廢止袁世凱時期的「新約法」,並決定於8月1日召集國會復會,標誌著北洋軍閥政府重回有限議會制度。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遭19歲的波斯尼亞青年普林西普暗殺,太子妃當場身亡,大公搶救無效死亡。事件起因於奧匈帝國在波斯尼亞軍演回程時遭炸彈襲擊改道卻迷路,最終被普林西普埋伏射殺。
1927年5月,日本出兵山東製造「濟南慘案」。6月27日,日本總理兼外相田中義一召集陸軍、海軍、關東軍高層及駐華公使、總領事等在東京會議,並於7月7日制定《對華政策綱領》。
1945年6月26日,參加舊金山會議的51國代表簽署《聯合國憲章》,為結束戰爭、保障世界和平奠定法律基礎。當年10月24日,聯合國正式成立,總部設於美國紐約,成為全球維持和平、促進國際合作的重要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