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蝦蟆(おおがま)是江戶時代怪談《絵本百物語》與《北越奇談》中登場的巨大蟾蜍妖怪,能吐出紅氣吞食生靈,甚至幻化為岩石欺騙人類。本文完整解說大蝦蟆的故事版本、妖怪學意涵、文化象徵與相關圖像,深入探索日本山林異獸的神秘世界。
端午節該說快樂還是安康?本文從屈原紀念、節令習俗與文化語境三面分析,讓你了解「端午安康」背後的深意與祝福內涵。
御白樣(おしら様)是源自日本東北地區的民間信仰神祇,象徵養蠶神、馬神與農業守護神。本文詳述其愛情悲劇的起源故事、神像製作儀式、祭祀文化與禁忌傳說,深入探討御白樣在當地信仰與生活中的文化意涵。
在道教信仰文化中,符篆是一項神秘且具靈性的實踐方式,也是許多影視與文學作品中常見的元素。符篆不僅是神秘的象徵,更被視為天神旨意的載體,能用來召神遣將、鎮妖除魔、祈福治病。
端午節將至,農村集市開始熱鬧起來。艾草、糯米、箬竹葉成為搶手貨,準備包粽子、驅邪氣。而其中一樣經常被忽略,卻同樣重要的食物——鹹鴨蛋,也悄悄登上了端午節的主舞台。
禮斗,又稱「拜斗」、「斗法」、「朝真禮斗」,是道教中一項深具意義的宗教儀式。主要目的在於透過禮拜北斗七元星君,祈求消災解厄、增福延壽、轉運護命。此法流傳至今,不僅見於道觀科儀,也廣泛運用於民間信仰與命理改運之中。
雄黃,是一種天然礦物質,屬於中藥藥材,其主要成分為有毒的二硫化砷。 所謂雄黃酒,就是將雄黃研磨成粉後加入白酒或黃酒中製成的飲品。
端午節作為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除了賽龍舟、吃粽子外,「喝雄黃酒」也是一項流傳已久的習俗。但你是否思考過:為什麼要在這一天喝雄黃酒?這個習俗從何而來?是否真的有保健作用?又是否安全?本文帶你全面了解這個充滿傳統色彩與現代爭議的文化現象。
泰國作為一個佛教立國的國家,全國超過90%的民眾信仰佛教,因此在街頭巷尾,無論是金碧輝煌的寺廟、袈裟飄飄的僧侶,抑或是人們手中的佛牌,都構成了泰國文化的一部分。但同樣是佛教,泰國佛教與中國佛教之間,其實有許多顯著的差異,這些差異不僅體現在宗派上,也反映於日常生活、文化禮儀與精神信仰層面。
在漢語中,「婆娑」是一個充滿詩意的詞彙。它描寫的是一種悠然曼妙、輕盈起舞的姿態,常用來形容飄逸的動作或婀娜多姿的身影。如《詩經·毛傳》即言:「婆娑,舞也。」古人吟詠秋菊時也寫道:「傍籬傍落一婆娑,發在秋天為祥瑞。」那花之姿,如金葉翠綠,傲然婆娑於風中。
關聖帝君,又稱協天大帝、文衡聖帝、關帝爺、帝君爺、關公、恩主公、恩主等,在佛教中被尊為「伽藍菩薩」,作為護法神之一。關聖帝君的信仰跨越多個領域,涵蓋文昌神、武神、財神等身份,成為讀書人、軍警、商人,甚至幫會的重要主神。在臺灣,部分信仰團體更進一步將關聖帝君昇格為
藏傳佛教擁有豐富的信仰體系,各教派(如寧瑪派、噶舉派、薩迦派、格魯派)崇奉的神祇和祖師各不相同。根據密宗的理論,佛有真實身與變化身之分,使得藏傳佛教的造像系統更加龐大且複雜。
道家是一種哲學思想流派,起源於春秋末年,由老子、莊子等人創立,其思想影響深遠,成為先秦諸子百家之一。而道教則是一個宗教,形成於東漢末年,由張陵創立五斗米教(天師道),並逐步發展成為中國本土宗教。
羅千歲是道教信仰中的重要神祇之一,隸屬於「五年千歲」中的十二王爺之一,也是「三少王爺」(羅、薛、耿)之一。作為五年千歲中排行第十二位的王爺,羅千歲是最年輕的一位
裂口女(日語:口裂け女)是日本著名的都市傳說妖怪。她通常被描述為一位擁有黑色長髮、皮膚蒼白的女子,嘴角被撕裂至耳際。裂口女經常用口罩、扇子或手帕遮掩自己的臉部,隨身攜帶利器,如小刀、剪刀、大鐮刀或開山刀。
葛葉(くずのは),亦稱為葛之葉狐(くずのはぎつね)、信太妻(しのだづま),是日本民間傳說中著名的幻化人形的女狐。她的故事流傳已久,並在人形浄瑠璃《蘆屋道滿大內鑑》及同名的歌舞伎中被廣泛演繹。
以津真天(いつまで Itsumade)是日本江戶時代著名繪師鳥山石燕所著的妖怪畫集《今昔畫圖續百鬼》中記載的一種神秘怪鳥。其名稱來源於《太平記》第十二卷中「廣有射怪鳥事」的記載,並以其詭異的鳴叫聲命名。
磯龍捲(磯撫で,いそなで),是傳說中出沒於西日本近海、肥前松浦的神秘怪魚。其最早記載於江戶時代的怪談集《絵本百物語》,並在古書《本草異考》中被稱為「巨口鰐」(おおぐちわに)。
因義和團運動擴大,法國神父樊國梁於5月19日請求派兵保護教會。5月26日至31日,各國駐華使團會議決定調派少數衛兵(每館不超過30人)進入北京保護使館,清政府最終同意。
1940年5月16日,中國抗日名將張自忠在湖北宜城十里長山前線,率部力戰日軍,最終壯烈殉國。 他臨終前對士兵大喊:「沒有子彈,用刺刀;沒有刀,用石頭;最後用牙咬,也要堅持與敵人拼!」此役顯示出他堅決抗戰、英勇無畏的精神。
1904年5月15日,清政府致函瑞士紅十字會,正式表示願意加入紅十字聯約。5月24日,撥款10萬兩白銀作為創會經費。在日俄戰爭期間,俄國拒絕承認中國人道船隻的紅十字地位,引發國內不滿。
1991年5月12日,上海市佛教界舉行靜安古寺大雄寶殿及釋迦牟尼玉佛座像的開光典禮。靜安寺始建於三國東吳赤烏十年(公元247年),歷史悠久,但在文革期間遭到嚴重破壞,當日儀式象徵其重獲新生。
1901年5月10日,革命志士秦力山、沈雲翔、吉翼輝於東京創辦《國民報》雜誌,旨在「喚起國民精神」,倡導自由、平等與人權,宣傳反清革命。該刊雖於當年8月休刊,卻在中國近代思想啟蒙運動中留下深刻足跡。
1915年5月9日,袁世凱政府被迫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條」要求,這一事件被譽為「五九國恥」。該要求嚴重侵犯中國主權,引發全國範圍的抗議活動,特別是在學生群體中,掀起了愛國運動的高潮。這場外交屈辱成為後來五四運動的重要導火索,激發了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和反帝情緒。